水磨镇隶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,距世界文化遗产古迹都江堰市34公里 。全镇共辖1个居委会,18个行政村,73个村民小组, 总人口16952人(2017)。是一个农业大镇,以种、养殖业为主。2002年,全镇经济总收入较上年增加168万元,农民平均收入较上年增加90元。近几年来,,水磨镇党委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,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大面积种植经济林果木,培育名、优、特农产品;运用积极的招商引资策略,大量择优引进企业;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。
2019年3月25日,水磨镇被授予“四川省第三批省级森林小镇”。
2021年,入选第三批“四川最美古镇”名单。
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,早在商代就享有“长寿之乡”的美誉,时称老人村,后更名为水磨。国家5A级风景区。2010年,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《全球最佳范例》杂志评为“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”,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“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”称号。
2016年12月,水磨古镇入选《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》。
景点分布:
汶川特别旅游区涵盖汶川南部三江乡、映秀镇和水磨镇,由梦幻三江、天地映秀、水磨古镇组成。三江以三江生态区为主要游览内容,瀑布、古道、桥梁构成一派原始好风光;映秀作为大地震时的重灾区,如今保留着震源点、漩口中学遗址等地震原景,新建有青少年活动中心、学术交流中心、震中纪念馆等参观景点;堪称“长寿之乡”的水磨古镇分为禅寿老街、寿西湖、羌城三大区,主要有春风阁、万年台、字库塔、羌碉等建筑,展现了多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。
景区资质:
国家5A级景区
景区特色:
观光、探险、瞻仰、水上娱乐、遗址、村寨、宗教、古镇、漂流、山脉、河流、森林、洞穴、瀑布
春风阁:
“春风阁”是深入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,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。建筑构思奇妙,独具匠心,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,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,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,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,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,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。
西羌汇:
西羌汇,坐落于水磨镇春风阁脚下,东临寿溪湖,是水磨标志性景观之一。
西羌汇建筑平面由正方形演变而来,建筑立面结合羌碉特色;碉楼碧波交相辉映,夜间玻璃体的斑斓灯光与水色交融,更添寿溪湖的奇幻色彩。西羌汇将现代的建筑、装饰艺术与传统西羌文化相结合,并融入佛山陶瓷艺术元素,具备展览、演出、会议、接待等多项服务功能。
西羌汇展现了汶川特大地震后人们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精神面貌,寓意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,蕴含佛山水磨之间血脉相连的山水深情。
禅寿老街:
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,平面呈“U”形分列布局,两侧分布的春风阁、大夫第、万年台、字库、白塔等建筑风格集中国传统建议体系之大成,是典型的羌、藏、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,具有轮廓清晰、布局深蕴、多轴线明确等特点,体现了古人“天人合一”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。
川西民居风格、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,不仅解决了灾后227户居民的住房问题,同时打造了“以家带店”的宜居宜商模式,为发展旅游业,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万年台:
万年台始建于明万历25年(公元1588年),毁于90年代末。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后,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。建筑坐南朝北,总占地面积86平方米,建筑平面是“凸”形分布,歇山顶,穿斗抬梁式结构,七架九脊檩,素筒瓦屋面,灰塑脊,顶施藻井,并彩绘。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,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及川西民居建筑结构的简洁、朴实、庄重等特点,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宝贵的实物资料。
字库塔:
字库塔又名“惜字宫”、“敬字亭”、“圣迹亭”、“文风塔”、“焚字炉”等,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。字库塔始自唐宋,兴于明清,是我国古代“惜字如金”、“敬天惜字”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产物。该字库始建于清代,90年代初期毁坏,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后,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。字库广场照壁斗书“大爱无疆”四字,寄托了灾区人民对广东佛山同胞鼎力相助、携手共建的感激之情。
水磨亭:
水磨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活用具,最早记载于晋代,汉代以后蓬勃发展,三国时期多功能水磨机具已经诞生成型。宋代叶适《财总论二》:“坊场,河渡免引,茶场,水磨之额,止以给吏禄而已”。该水磨为明晚期建造,距今有400余年历史。它是水磨古镇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历史缩影,也是古岷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。
水磨羌城占地面积61117平方米,是灾后重建的民心工程,建筑结构9度设防,把羌寨建筑的石结构、泥结构、石木结构、木结构等建筑方式综合运用,传承并发扬羌族建筑文化体现了会从古朴、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概念。
水磨羌城的传承与创新,使之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,被誉为“中国最美羌城”。
寿溪湖:
寿溪湖由五条浸百草的穿山泉溪汇流而成,这些山泉溪水具有调节身体肌能,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,神农百草而万寿,水磨饮寿溪而万福,宋代大文豪苏轼在《和桃花源诗并序》中记载“……蜀青城山老人村,有见五世孙者,……溪中多枸杞,根如龙蛇,饮其水,故名溪湖。”
禅城桥:
禅城桥是水磨古镇灾后重建的一座步行桥,2009年9月开工,2010年1月竣工。主体采用预制小箱梁简支梁桥,上部为木结构长廊,木材为俄罗斯进口樟子松,桥梁全长87.4M,造型独特,韵味古典。
羌碉:
“水磨羌城”碉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,高10米左右,雄伟气派,大气磅礴,它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,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,是羌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。千百年来,羌族先民为了避免战乱,世代迁徙,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。
白塔:
白塔藏语音译为“曲登嘎布”,亦称“吉祥白塔”。塔身外形如藻瓶,粗细相间,方圆搭配,造型优美。水磨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的实物佐证,亦是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,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和平、幸福的虔诚祈愿。
飞马寨:
飞马寨位于水磨古镇高峰村。历来为走马三江五湖的马帮之源头,古茶马古道的运营总部。飞马寨最早被称为打马寨,由于位于茶马古道必经之关隘,历来为土匪强人聚集拦路打劫过往马帮客商的土匪窝,于清嘉庆十四年被汶川瓦寺土司攻打破寨之后由当时的马帮重建,更名为飞马寨。寨后有水神沟、犀牛池、望山坡等古迹。现为水磨古镇景区的骑马观光胜地。
和谐广场
和谐广场地处禅寿老街与水磨羌城的交汇处,寓意各民族、各人民之间的和谐相处、团结互助,同时,羌、藏、汉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也在这里充分展现和融合。
羊皮鼓广场
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,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。在羌人活动地区,羌民所供奉的神是“羊身人面”,视羊为祖先。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,羌族巫师劳累过度,昏昏入睡,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一只饿羊吞吃了,后羊托梦给羌人说:“我死后,可将皮做成鼓,敲三下,经书就会掉出来。”由此可以看出,羊被羌人赋予了极高的地位,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。
羌绣广场
羌绣,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,也是羌族姑娘的拿手绝活。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。其他还有藏式统包、挎包、帽子、氆氇、毡子、褥子、壁挂等,件件精美绝伦。
羌笛广场
羌族,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,有着众多的演奏乐器。羌笛,在汉代就流传于甘肃、四川等地了,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羌笛最适于独奏,但也可为歌舞伴奏。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。
飞鸿广场
飞鸿广场,是佛山援建工作者历经600多个昼夜的拼搏和守望,用汗水和心血刻画出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“水磨画”。它融合了当地农耕劳动风情、地域特色和民族歌舞等元素,体现民族风貌;以圆形象征佛山水磨一家亲,以羌族图腾羊头为中心符号反映民俗特点;以佛山水磨两地的典型人物为元素,双手托和平鸽寓意美好未来;以水磨标志性建筑春风阁为符号强化地域特色;圆的底部乱石与手象征地震把佛山水磨两地人民联系在一起,在废墟上携手共建家园;展现了佛山人民无私的援建之情和水磨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面貌。
2019年3月25日,水磨镇被授予“四川省第三批省级森林小镇”。
2020年7月29日,被重新确认为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(县城)。
2021年,入选第三批“四川最美古镇”名单。
水磨镇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,距世界文化遗产古迹都江堰市34公里 。
属温带季风气候,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,呈比较完整的垂直气候带,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,故有“十里不同天”之说。但南湿(漩口、映秀地区)北旱(威州、绵虒地区)趋势明显,光、热、水分布不均,年均日照1600小时以上,年平均温度12.9℃。
民宿产业:
水磨古镇大力发展民宿特色村创建、高端精品民宿综合体建设。9月27日在2018年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暨第三届汶川(卧龙)大熊猫节上汶川水磨庄园获得最美民宿和最美主题酒店称号。
1、因地制宜,发展水果生产
水磨镇分别在白石、高峰、白果坪等村逐步建起了以黄金梨、猕猴桃、枇杷为主的水果基地。黄金梨299亩,猕猴桃489.5亩,枇杷246.2亩。
2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任务,广泛种植茶树、三木药材等。
(1)、2000年,在黄家坪、大岩洞、牛塘沟村建立了3000亩生态绿色茶园基地。建成了与之配套的九寨责任茶业有限公司,对茶叶进行初加工。
(2)、结合实际,着重发展已苦丁茶和三木药材为主的经济林木,水磨镇分别在衔凤岩、大槽头、连三坡、白果坪、白石、高峰、茅坪子等村规范种植以杜仲、黄柏为主的三木药材595亩,实行合理规划,成片栽种。
3、大量培植订单农业,不断扩大中药材的栽培规模。
逐步规范白石、高峰村以大黄、芍药、黄连为主的550亩、刘家沟、灯草坪以川芎为主的400亩中药材基地建设,形成产、供、销一条龙的订单生产模式,让公司有效益、农民得实惠。其中,黄连生产量20000公斤,价格100元/公斤;大黄和芍药年产量175000公斤,价格10元/公斤;川芎年产量60万公斤,价格2元/公斤。
4、充分发挥水磨畜产品的知名度优势,形成规模效益。
(1)、水磨镇腊肉知名度颇高,深得广大群众一致好评,虽然有小型个体加工点2家,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水磨镇拟建成规模的腊肉加工厂一个。鲜肉系绿色无污染产品,令食客放心,已畅销各地。2002年,共出栏毛猪10090头。腊肉产量为600吨。出栏规模预计有大幅度提高。
(2)、水磨镇土鸡远近闻名,已成为水磨农产品的一大亮点和特色,以现有的养殖大户为轴心,适当扩大规模,辐射周边农户,带动发展养鸡业,逐步实行规模运作,将水磨土鸡蛋高质量、大批量地推向市场,实现规模效应。土鸡蛋日产量估计为6000只。
招商引资
1998年,水磨镇被列为四川省能源高耗能工业经济开发区,并予以享受《四川省外商投资优惠政策》。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商纷纷来水磨进行实地考察。至今,已成功引进潘达尔硅业有限公司、跃发硅业公司、红佳瑞稀土有限公司、岷江电子材料厂、阿坝州水泥厂、川西永磁厂、禧龙硅业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,另有世纪房产公司,金鹰大酒店、锰厂等企业达成了意向性协议。同时,以村办、户办、镇办三位一体的乡镇企业实体已达19个,水磨开发区已规划建设用地4.78平方公里。汶川地震发生以后,根据佛山市的重建规划,水磨被打造为旅游小镇,大力发展大三产业,原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已基本被关闭,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,水磨镇将以旅游为龙头,并将不断招商来推动水磨的发展。
旅游业
水磨镇地处亚热带盆周山区,气候湿润,年降雨量充足,自然、旅游资源丰富。现有都江堰青城山第十八景---黄龙庙宇,年平游客为10000多人次,且该景点周围有50多亩荒山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以后,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水磨镇,根据规划,水磨被打造成为了独具羌族特色的旅游小镇。2010年11月6日,汶川县水磨镇被正式授予国家4A级旅游区。水磨镇还是一个长寿之乡。
景区部分步行道坡度大,有小孩和老人同行时,要注意搀扶或改由其它观光道。不要过分靠近河道,远离水区,避免滑落溺水。景区设施不要随意攀爬,以免造成伤害。在客栈入住时,要规范使用室内设施,尤其注意用电设施,注意防火。旅游消费时,应当做到事先核实包括价格在内的细节,避免产生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