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山古村落:南窖乡水峪村,“三绝四古”的明清古村落
发布时间:2020-12-24 09:49:16 作者: 来源:
2018年北京市,发布《北京市传统村落修缮技术导则》,“求真”成为传统村落修缮时追求的一大原则。《导则》明确要求,在传统村落修缮时,不得影响历史风貌的展示,不得添加原历史环境没有的仿古建筑及构筑物,不应随意修建仿古街区等。




  • 房山区南窖乡——水峪村
古村位于房山区西北部山区南窖乡境内,距108国道8公里。水峪村是南窖乡辖区内第二大行政村。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,现有人口490户,1394人,水峪村历史悠久,已有六百多年历史。




以四古文化(古村、古碾、古中幡、古商道)为代表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,构成了水峪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要素。

一、独具特色的古村落



古村落位于水峪东村,形成于明清时期,是具有北方农村风格四合院民居建筑群,共有100余套,620余间。





村落呈圆形,依山而建,错落有致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区建筑风格。

(娘娘庙)


(杨家大院、瓮桥)

特别是具有北方特色的街屋、先生院、娘娘庙、杨家大院、瓮桥为代表的古建筑。
您要是来水峪古村,无论是走在古村的路上,还是迈进古村的任意一间房间,都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,体验一把古时候人们在村庄里怡然自得的生活。

二、收藏之最的古石碾


近些年来,水峪古村通过实施“百座石碾文化展示村”建设工程,共收集、修复、安装石碾128盘,其中最古老的石碾建于清道光十八年。



相信不少小伙伴一定会好奇,这么一个不大的村庄,为什么在古时候会需要这么多的石碾呢?小编告诉您,可千万别小瞧咱水峪古村,在古代,这个小村子可是通商要道,这些石碾也就自然成了为往来商旅和当地村民用来加工粮食的工具,数量少了怕是还真不够用呢!


所以,您来水峪古村一定要做的就是站在这古石碾前,亲手磨一些粮食,再亲口尝一尝,这味道绝对不一般~

三、享誉中外的古中幡

水峪中幡始于明初,由历代民间艺人传习至今。水峪中幡是地区庙会、祭天祈雨、祭窑神等重要活动中的重要娱乐项目。是十三道民间花会的头挡大会,也是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项目。


始于冯、邢二姓,耍幡艺人有:邢和、邢天印等,后传给杨林、杨天香等,以后代代下传,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中断,十年后,中幡会在杨守奇带领下传给杨剑秋、杨万志、王庆祥等至今。
水峪中幡以西北山区为背景,较好地继承了传统中幡表演的形式,是农闲时节、节日庆典时的重要娱乐形式,已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表演极具观赏性和惊险性,已发展成为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创新。
水峪中幡变化多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动作和套路,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,而且真实的反映出了当地民俗、民风,来水峪古村看看中幡表演绝对让您大饱眼福。

四、蜿蜒悠长的古商道



水峪南岭古商道有27.5公里长,从豹井沟爬小西岭,至茫茫的南大岭。




在没修国道之前,这里是古代西南方向进京的必经之路,客栈商铺众多。
这条商道在繁盛时期,真的可谓人山人海,如今在走这条古商道,让您体验一把穿越之旅,用心去体会过去的繁荣景象。
除此之外
水峪古村还有更厉害的呢!
2007年,“水峪中幡”入选“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2008年,水峪村128盘古石碾,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。
2012年,水峪村获得2011-2012年度“北京最美的乡村”称号;同年,入选“中国传统村落名录”。
2014年2月,获得国家住建部、国家文物局批复,成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。
2018年3月,入选第一批北京市传统村落名录。同年被列为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。
来源:百家号     发布时间:18-12-18     作者:华源方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