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乡村旅游能否一路狂飙?危中有机:跨越沟坎,需理清趋势!
发布时间:2023-05-23 16:00:00 作者:李国民 来源:唯美乡村

2023年,一个特殊年份“黑兔、双春、闰二月”。

不过,常言道:危中有机。努力跨越沟坎,必将春暖花开。

今年,是“十四五”开局起步时,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,构建新发展格局,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,推动城乡融合发展,增强城乡经济联系,畅通城乡经济循环,唯有乡村旅游充当先锋,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催生的战略机遇。

不可否认,构建新发展格局,潜力后劲在“三农”,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,畅通城乡经济循环,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将依靠乡村振兴,才能跨越沟坎。

目前,全国有近2亿人以农业为就业产业,有约5亿人居住在农村,这是农村消费的基本盘。据统计,2020年农业总产值10.7万亿元,休闲农业、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、农村电商等营业收入超3万亿元。

之前,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头四年(2018年至2021年)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接近城镇居民的2倍;虽然,三年疫情有所冲击,但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,就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的38%,尤其,小镇青年和农村青年的消费能力获得市场认可。

据测算,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,农村消费加快升级,预计每年可新增约2万亿元消费需求。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预计2025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将突破1.2万亿元,2020-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.87%。

所以,畅通城乡经济循环,乡村是重要的消费增长点,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,乡村有巨大空间。

尤其,过去三年疫情不间断影响正常地生活节奏,但以乡村旅游为主的近郊游、周边游却是另一番景象,微度假兴起,甚至催生新业态,比如:帐篷露营,围炉煮茶等,人们对大自然的亲昧不断增强,需求多元化裂变,还多了一点氛围经济的味道。

后疫情时代,这天终于到来,被彻底打乱的旅行需求需要修复,整个旅游行业筑底反弹迎来机遇期,但是“渐进式”回暖,今年上半年,乡村旅游或许成为国内主要的旅游消费形式,到了“五一”假期会是引爆点。疫情影响下,城市大休闲、乡村微度假的产品结构性需求已经形成,亟需提档升级、更新换代,业态创新已经蓄势成局,要坚定不移推动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
时下,乡村旅游,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发动机,以乡村休闲旅游带动消费增长,这是一剂良药,也是抢占市场发展先机,打开新的增量空间之契机。

新一轮洗盘,新一届领导,又将重开新局,在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双核驱动下,农村继续包围城市,城乡融合发展是大趋势,畅通城乡经济循环,乡村旅游将成为更有保障的长期投资。

因为,相关帮扶政策及举措仍在持续加力,前提是投资开发新项目要规划先行,严守合规用地、生态红线等底线,依法理性稳健地发展,才能成为更有保障的长期投资。

利好政策持续出台,战略机遇正在显现

每当,在遇到经济增长困难的时候,党和国家都会采取积极稳健的经济政策,不仅能够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困难,而且还能在危机中开启经济发展的新篇章,酝酿新一轮战略机遇期。

今年以来,从中央到地方,基本达成共识,全力以赴拼经济,发展才是硬道理。各地扩内需、抓改革、促开放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努力做到促经济、惠民生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之路。

中国旅游行业乘势加速反弹,在利好政策持续出台之下,形成政策性资金多,战略性机遇多,盈利性机会多的“三多”格局,乡村旅游能不火力全开嘛?

对于乡村旅游而言,先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》保驾护航,再有每年持续不断的政策出台加力,以及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,这给乡村文旅、农旅带来更大想象空间,比如:文化产业特色乡镇、文化产业特色村落。

贵州省政府发布“一号文件”聚焦旅游业,包括文旅、农旅、康养等方面,特别提到,推动气象与旅游深度融合,为康养度假、文化体验、山地体育、乡村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提供气象服务支撑。

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《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提出支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,每个给予不超过1200万元补助;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、滑雪旅游度假地等新业态园区(基地)建设,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打造文化和旅游网红打卡地。

浙江省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(草案)》,在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,重点强调4个“注重”:1、注重规划引导,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评价、有机整合、系统提升,要求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;2、注重产业融合,加强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、农业、体育、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;3、注重绿色转型,要求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规定,推动节能降碳技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;4、注重集群化发展,支持创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、景区村镇、等级乡村民宿等品牌,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。

安徽省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《2023年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要点》,其中,提出以提出以“一圈两廊百点”工程和乡村旅游“421”行动为路径,做优旅游业态、做强旅游品牌、做大旅游产业,培育更多、更好的休闲旅游目的地,加快推动合肥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建设。

武汉市印发了《武汉市乡村休闲游发展奖补办法2022-2025年》主要围绕引进重点项目、招徕游客、基础设施提升、荣誉创建、景区纾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措施。比如:对各相关区引进重点农文旅项目并落地进行奖励,最高为1000万元;对A级乡村游景区招徕游客进行奖励,每年度最高为60万元;对乡村休闲游景区基础设施提升进行奖补,如游客接待中心、停车场、旅游厕所、标识标牌、污水处理、沥青路或升级刷黑等项目,最高为100万元......等等。

另外,官媒公开支持乡村庭院经济,以及一些地方搞“文旅特派员”试点,这些帮扶举措对于乡村旅游来说,能够通过资源整合、要素导入、创意赋能,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,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和文旅人才培养集聚,助力乡村振兴,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休闲旅游。

利好政策还在不断释放,今年“中央一号”文件还未下发,战略机遇正在显现,值得期待;但是,政策再好,政府只是搭台,唱戏的还是行业参与者,要靠产业驱动,要靠业态创新,要靠运营为王,才能赚到真金白银,抓住战略机遇期。

理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,构建新发展格局

之前,靠“人山人海吃红利,圈山圈水收门票”这个时代已过去。多元化需求,正在考验乡村旅游的“生存力、竞争力、发展力、持续力”,健康有序发展,还能带来持续性现金流入账,这才是真本事。

中国式现代化对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,在于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展,城里人下乡休闲旅游、旅居康养,以及大众消费对于高质量文旅、农旅产品的迭代需求,从资源型到市场型,从大众化到个性化,从低端到高端,从休闲到度假,从体验生活到幸福生活、美好生活,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带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。

从乡村旅游发展脉络来看,从最初的农家乐到乡村民宿,以及休闲农业,都需具备“吃住行游购娱”的基本要素,不动态提升接待服务能力,都难以持续运营下去;从观光到休闲,从休闲到体验,从体验到旅居,从旅居到康养,从康养到场景,这里有个契合处,也就是融合点,在于生活,还有一个联结点,也就是切入点,在于休闲,之所以产生“化学反应”,因为落地点,在于场景和情境,也就是市井生活、烟火气,原汁原味原生态,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格局。

乡村旅游,必须回归产业的本质做出好产品、好服务、好体验,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真正围绕着“人民向往美好生活”的追求去开发好的产品。

不管是文旅融合,还是农旅融合,甚至农康旅融合,都源于休闲时代,聚焦点在生活,切入点在休闲,落地点在场景;对于产品迭代而言,从策划入手,新方向是从风景到场景,场景体验的最高目标是情境,沉浸体验的最高境界是生活 。

如今,露营经济、近郊度假、社群旅游、旅游+轻体育、时尚餐饮、艺术酒店等正在用优质的供给创造全新的需求;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,一个面向新需求、依托新动能,分工深化和链条延展的现代旅游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。

乡村旅游,需以“智能化、场景化、低碳化”为方向,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,跨界融合,对投资开发的新项目进行“高策划、好规划、精设计、轻投资、少建设、重运营、巧推广”战略布局,做好顶层设计,一个契合市场的落地项目,有时真的不需要那么大投入。

为此,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,需要文旅融合、农旅融合,农康旅融合,这是休闲度假、旅居康养的前提条件、关键抓手和必然路径,有利于推动产品从观光到休闲、从休闲到体验,从体验到场景,从小众到大众、从普适性到定制化,有利于强化文化主题IP、促进产业链发展,构建新发展格局。

乡村旅游,2023年能否一路狂飙?

当前,旅游业已经全面转入出游意愿、消费预期和产业信心全面增长的新阶段;今年上半年,乡村旅游或许成为国内主要的旅游消费形式,到了“五一”假期会是引爆点,至于全年能否一路狂飙,也许这个整个行业的期待,以及从业者的期盼,黑兔送财能否来?不管新旧项目,要提前准备,提档升级,业态创新,进行必要动态调整,放开去干,一定会喜闻乐见。

乡村旅游,后疫情时代一定会春暖花开,2023年能否一路狂飙,值得期待。